鎏金铜佛像的铸造材质用铜或青铜,然后在表面鎏金。这种鎏金身的佛像是供奉皇宫、寺庙等处使用。最初铸造于两汉,隋唐时候盛行流通,后来又延续至明清时期。铜鎏金佛像制造工艺繁复,造型优美、纹饰绚丽,深受广大藏友的喜爱,又因其经过沧桑岁月的变迁,其庄严曼妙的姿容依然动人,增加了它的价值,精美的鎏金铜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,是珍贵的历史遗产,加之全世界对佛教艺术的推崇,鎏金铜佛像便成为了世界艺术市场的焦点。
在古代用黄金装饰器物,外观是异常光泽美丽,在当今也是如此耀眼甚至于土豪,这是人类利用了金的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特点,由于黄金价格的昂贵,人们多彩取使用少量的黄金进行装饰达到整体的效果,比如鎏金装饰工艺。
鎏金技术在我国起始于战国,是我国古代在金属器物上镀金的一种方法,是以金汞合金为原料的金属表面加工工艺,也称火镀金或汞镀金,汉代时称为金涂或黄涂,是将金和水银(汞)合成金汞剂,涂在铜或银器的表面,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,金就附着在器物表面不脱落。
鎏金作为我国最古老的金属器物镶金方法,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巧,是我国古代技术的光辉成就之一。据记载,最早的鎏金铜佛像始见于东汉末年,在佛教初传期多被称为金人。十六国时期伴随着佛寺的兴起而发达,多供养在宫中或佛寺,在南北朝至唐代日渐繁盛。延续至明清。到民国,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,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。造型端庄,体态纤巧,神韵谦和,工艺精湛,兼具工艺价值、美学价值、文化价值、经济价值于一身,非常珍贵。